本报讯(实习记者 周智昂)11月4日清晨,城北区小桥市场里叫卖声此起彼伏,50多岁的刘师傅坐在狭小的店铺内,试着把刚配好的钥匙插进锁芯,只听见“咔嗒”一声脆响。这样熟练的手艺,如今“三天未必能等来一单”。那些曾经随处可见的配钥匙摊位渐渐隐身,取而代之的智能锁门店,正悄悄改写着西宁人的开门方式。
刘师傅布满老茧的手转着配钥匙机的摇柄,机器旁的价目表上依然写着“配钥匙5元”,字迹已然被磨淡。“以前街坊邻居丢了钥匙都急着找我。”他说,“如今新小区基本全装了智能锁,很少有人惦记着配钥匙。”前些年,他进了一批智能锁摆在柜台上,上门开锁的时候都会向住户推荐,“配了十几年钥匙,手上磨出了老茧,但跟不上潮流不行,装智能锁是趋势。”
与刘师傅店铺前的冷清相比,北山市场里的智能锁店铺格外热闹。张经理刚给一对年轻夫妻演示完指纹解锁,又转身向身旁的老人介绍:“阿姨您放心,这款有应急钥匙孔,没电了也能开。”展柜上,凯迪仕、王力等品牌的智能锁亮着指示灯。“去年卖了200多台,今年早早就突破了这个数字。”张经理说:“年轻人喜欢智能锁,主要是因为方便;子女给老人换锁,最关心防撬报警和操作简单。说到底都是图个安心方便。”
面对智能锁逐渐代替传统锁,市民呈现出不同的态度。“忘带钥匙的尴尬再也没了!”35岁的何女士说道,智能锁的指纹解锁功能让她彻底告别了钥匙,防破解功能也让她格外安心。63岁的马大爷却直言:“智能锁密码记不住,摁半天没反应,还是钥匙开门踏实。”从金属钥匙的叮当声到指纹识别的轻响,这样的变革背后,仍有刘师傅这样的手艺人在寻求突破,也需兼顾老年群体的使用习惯。这场从机械到智能的进化,既是生活便捷性的提升,更应是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温暖共生。


